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作主题发言
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其中也包括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传染病发病水平降至历史最低,地方病得到消除或有效控制;慢性病防控和精神卫生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城乡卫生状况和国民健康素养明显改善。
当前,公共卫生仍有巨大的客观需求,巩固抗疫战略性成果,尚需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作用有效发挥。要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要关注各种传染病疫情防控,也要关注更广泛的环境卫生、心理卫生、慢病管理和养老等。在此,重点从突发新发重大传染病防控角度出发,围绕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谈三方面建议。
一、强化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的骨干力量
一是整合建强四级疾控机构。通过强化对同级医疗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以及对下级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实现对公共卫生治理的有效组织、调动和把控。
二是调整建强疾控中心。突出技术性、专业性,体现对疫情监测分析与研判的科学把控,为各级疾控局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分层分级履行职能,负责执行疫情防控日常工作。
三是补齐建强传染病专科医院。原有的传染病医院要进一步优化加强,新建的传染病医院要按照救治、科研、检测和培训为一体高标定位。系统总结吸纳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中的独特优势。
二、壮大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的协同力量
一是强化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体系。从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系统,向社区、交通、边境、口岸扩展,形成全社会的整体网络,确保每一个领域都能有效触发预警。通过业务指导,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做好互联互通,保持监测体系的高度灵敏性。
二是完善纵横贯通的应急管理体系。面对疫情,要做到协同高效,跨部门跨区域发挥科学、精准防控的作用。坚持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三是构建面宽线长的医防协同体系。强化上层医防协同、基层医防融合,推动医疗机构与疾控中心形成紧密有效的防治结合体系。
三、夯实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的支撑力量
一是实现科技赋能。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将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与现有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医学(医疗)中心、疾控中心、科研中心,要通过“三位一体”的机制,建成“防控—治疗”创新转化平台。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稳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重大突发传染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三是培养人才队伍。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稳定并强化专业队伍,就要形成教育、就业、职业发展、激励机制等多方联动的人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