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调研综述
发出教研转型的时代“声响”
——全国政协“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调研综述
本报记者 吕巍
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后,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教研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四个服务”。这一系列文件对充分发挥教研工作重要专业支撑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有体系——基本构建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组织网络;有人干——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指导能力较强、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各领域的优秀教研员队伍;有作为——教研工作有效支撑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引领了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了基础教育重大改革。但同时,也暴露出各地工作不平衡、许多部署和要求没有完全落地见效、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
5月8日至11日、6月27日至3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率全国政协“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广东、山东,深入中小学校、教育研究院等教育机构实地调研、听取意见建议,为助力重塑教研地位形象、重构教研体制机制、做好转型发展、把教研制度传统优势提升为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新优势贡献政协智慧。
机构:要优化不要弱化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对新时代教研工作的创新开展和有效开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调研组的共识。
近年来,各地围绕机构设置积极实践。广东省2020年5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实施意见》,近三年来安排1.31亿元支持建设“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269个。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省级教研机构,主导推动各市、县进行教研机构改革整合,目前,全省共有市县级教研机构181个,形成了体系完备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委员们也注意到,伴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部分省市原本独立设置的教研机构被并入以科研为主体的教科院或以教师培训为主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及教育学院,成为其中的一个职能部门。机构整合后的教研员,承担了大量非教研职责的工作任务,影响了教研员向中小学提供专业指导服务,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研工作。
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没有设置国家级教研机构,导致国家级教研和省级教研之间基本断档,省、市、县级教研机构设置五花八门,功能基本雷同,定位模糊不清,整合力度不够,区域性差异也十分显著。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孟晖认为,应持续完善五级教研工作体系,统一标准、强化职能、加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独立设置教研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在相对统一的教育事业单位内独立设置,为开展教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撑。
“虽然教研没有‘国家队’,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教研工作提供了底本和基本素材,要使其成为教研工作的出发点。整合国家、省、市、县、校数字化教研平台,充分调动全国优秀教研力量,推动智慧教育平台内容持续更新,不断完善提升,实现共享效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丛兵表示。
“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教研机构的功能和定位,强化省、市级教研机构统筹力,强化教研部门在各级教科院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鼓励各地组建面向区域整体发展的教研共同体,解决本区域层面整体发展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缩小区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差距。”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建议。
在与广东、山东两地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沟通中,“督导”一词被频繁提及。大家都认为,将教研工作列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范畴,通过督导评估推动地方人民政府对教研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十分必要,可以有效保障教研工作的开展。
为此,2021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把教研体系建设纳入对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把教研队伍配置情况作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的九个指标之一。山东省也将加强对教研工作的专项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力图通过优化——“回头看”——再优化的方式不断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
队伍:要强标准也要保发展
教研员是做什么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在教学层次定位教研员,突出教研员的服务功能,服务于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教育决策。但事实上,随着基础教育进入以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新阶段,教研员不但要发挥教学的作用,更要发挥教育的作用,要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学的引领者和学校教育的变革者。”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叶文梓如是说。
颇为尴尬的是,一面是时代对教研员专业能力素质和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一面却是教研员专业标准的长期缺失。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教研员,教研员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专业素质,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专业标准缺乏导致各地在聘用教研员时缺乏专业指引,教研员研修也无法制度化和常态化。
“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研究出台严格、明确、科学的专业标准,且这个标准应覆盖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经历、专业能力素养、教育教学指导能力等多个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表示。
事实上,广东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省政府发文规定,新任专职教研员原则上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以上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学历。在严格教研员准入标准的同时,广东省还十分注重教研员素质提升,建立了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和3年一周期教研能力提升研修机制,并要求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培训累计不少于90学时。
“可以建立规范的上岗制度,规定准备担任教研员的教师必须经过教研员的专业培训,基本完成从教师向教研员的角色转变才能持证上岗。同时,推进教研员在职研修常态化发展,以研修方式转型促进教研员专业的持续成长。”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说。
在与广东、山东两地的教研员、教师的交谈过程中,调研组还了解到教研员队伍存在的其他问题和诉求。比如,教研员缺乏专业的发展机制,针对教研员的培训项目并不多,教研员本身的专业能力提升与普通老师相比相对滞后。比如,各类荣誉表彰、人才称号很少考虑教研员,教研员成长缺乏激励机制,新的教研员职称很难晋升。再比如,教研机构岗位设置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受限,越往市、县一级,高级职称岗位占比越低,与教研员高标准、高要求的定位不相匹配等。
对此,调研组建议,建立和扩大兼职教研员队伍,编办、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发力,从制度层面促进兼职教研员队伍稳定、可持续、专业化发展。同时,建立完善教研员选拔使用的“旋转门”制度,促进教师与教研员的贯通使用,从终身制转向能进能出的新机制。
“可考虑在一些地区试点,不设专门的教研员,所有教研员都是兼职,选择理念先进、学科素养深厚、综合素养卓越的优秀教师担任。采取教研员任期制,教研员任期结束后可回到学校任教或担任管理人员,将来也可再次回到教研员岗位上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表示。
在教研员的待遇和保障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提出,建立教研员的独立职称制度,形成教研员专业评审标准和办法,增强教研员岗位的吸引力。优化绩效工资内部激励分配,可参照执行科研类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政策,将其科研服务收入统筹用于补充绩效工资,并在分配时向参与科研项目及贡献突出的人员倾斜。
协力:在“交融”中共进
在广州,调研组走访了多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在推进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端教育人才方面显现出的引领示范作用给委员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据介绍,广州市一直在优化教育名家工作室工作机制,不断引入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知名专家学者到教研机构建立教育名家工作室,努力探索教研机构与高校、研究机构和知名学术团队的深度合作。
“我们的教研制度特别需要这种尝试和突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陈伟志直言。
长期以来,支撑中国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都是官方教研,民间教学研究在整个教研体系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高校和民间教研机构与官方教研体系交融互动不够,其研究成果进入中小学往往依靠偶然的机遇,缺乏体系化的进入,成果推广和应用尚未形成刚性的国家行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没有纳入教研体系,其成果也未能成为充分共享的教学资源。
陈伟志认为,应为高校和民间教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制度性保障,把民间资源及时有效转化成政府资源。“比如在全国名师工作室基础上组成中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集合各省各学科中最优秀的教研力量,评价、筛选、推广优秀的教学成果,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荐教学素材内容。”
除了官方与民间教研机构的关系,边调研边思考的委员们还重点梳理了研考和研学、单一和融合、科研与教研的关系,中小学教研体系的发展方向在一次次的交流讨论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教研制度的最高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健康、幸福、完整的生活和人生。要从研考转向研教、研学,从主攻考试转向对各个学科的重视,尤其要注重研究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自身生命的健康成长。要研究学法,让所有的‘教’都围绕‘学’展开。”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尚勇表示。
“要着眼于‘五育并举’,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基于解决问题的项目制学习、合作式学习作为未来教研工作的重点。对教研员的素养要求也要从单一教学型转向复合型,从学科封闭单干式教研转向团队协同开放式教研。”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教育会监事长高锦辉建议。
“要引导教研机构加强与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电教装备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不断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说。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快教研工作的整体转型,教研工作的转型也因之适逢其时、正得其宜。
“因此,我们可以对教研体系建设和转型抱有更多更好的期许。”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