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 历史足音

感悟政协“有文化”

2024-09-24 16:15:23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18期 刘晓庄我有话说
0

  从省政协到全国政协,我连续担任了五届、25年政协委员。不知多少次,我听到人们提起同一句话:人民政协“有文化”。当然,这里的“文化”定义,不止于知识、学问、学术、理论的层面,更包括人的学养、素养、教养、涵养等。对此,我有着较深的感悟。

  人民政协“有文化”,因其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早在诸子蜂起、学说林立,百家争鸣、各树一帜的多样化思想萌生和撞击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深谙“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从长计议、商略成败”之理,发出了“协心勠力,天下归之”“商兑未宁,介疾有喜”之声,从而奠定了政治协商的文化基础。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人民政协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充满了中国的文化智慧,呈现出“有文化”的特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协商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等决议。可以说,打从成立之日开始,人民政协就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秉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我与著名作家梁晓声委员曾在同一个小组开会。记得在一次讨论时,大家谈到中国的文化现象,他特地对“文化”作了一番诠释: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大家都认为这一说法很靠谱。后来,我把这一“文化”释语与人民政协“有文化”联系起来,感觉还真是那么回事。比如,“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这是政协文化的基本要求,其中就包含了修养、自觉、约束和善良各个要素。

  我们经常说,人民政协建言立论,建言要建“群言”,立论要立“新论”,建言立论是人民赋予政协的“话语权”。如何用好建言资政“话语权”,不断提升政协的“言质”与“言值”?扣好第一粒扣子,掌握政协“话语”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言之有据不道听途说,言之有理不主观臆断,言之有度不偏激偏执,言之有物不大而化之”,推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充分展示了人民政协的“有文化”。

  “有文化”是一种格局。“人人争谈格局之高”,踊跃建言几乎成为各级政协组织的履职常态。“老干体”“学术体”“网络体”……表达方式见仁见智,但对于事物的认知程度不降格局、讨论范围不离大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局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本世纪初由《关于免征农业税的提案》到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看似逆历史常规,实则紧扣了顺乎民意这个国家大局,不愧为生动的“有文化”。

  “有文化”是一种情怀。善良表现在对生活细腻的体验,它带给社会的是信任与关怀。1995年,王贤才委员以温和的态度、平静的心情、委婉的话语、关切的目光,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尽快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的提案》,当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每周双休日制,成为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的重要提案之一。此外,他还提出实行“银行储蓄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等建议,后来都逐一得到落实。从身边熟悉的事情中发现新问题,将人性中蕴藏的最温厚的情怀显现出来,称得上善良的“有文化”。

  “有文化”是一种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政协委员“讲规矩”,首要的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政治纪律、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建言过程中,不需要太多提醒,委员们都会严格规范自我行为,做到相互尊重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而不各说各话,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与此同时,还会积极主动参与“立规矩”,如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立法建议,有的就是由政协委员提出来的。其实,在规矩中行使权利,在约束中担当责任,方才是鲜活的“有文化”。

  “有文化”是一种智慧。费孝通先生说过:文化,是一种积淀,是思想和智慧的积累。聆听古往今来智者的教诲,汲取前人先贤的智慧结晶,建言资政善于“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更懂得“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知者智也。读政协提案、听政协大会发言,最大的感受就是言简意赅、论题明确,言论可信、观点鲜明,把要说的话凝练成1500字左右,以适当的简洁语言表达出来。既不会过多地用“几要”“几新”之类文件式语言,也不会产生拖泥带水、雾里看花的疲惫。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言之凿凿,确可信据”,可谓之妥妥的“有文化”。

  “有文化”是一种风骨。人民政协的“器识高爽,风骨魁奇”,源自沉下身子,深入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建言资政就会变得捕风捉影、寸步难行。“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越是沉下身子深入跟踪调研、持续建言,从不可行性中找出可行性,探索的哲理也就越多。在这方面,当年全国政协《关于三峡工程建设的若干提案》可谓典范。长期关注一些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多听群众大实话、心里话,才能深思熟虑、推动落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堪称风骨铮铮的“有文化”。

  “有文化”是一种力量。“秉持公心,指谛时弊”,庄雅之中包含着真实。实事求是说真话,打开窗子说亮话,传递社会正能量,将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是政协建言资政的一项重要内容。30多年前,戴树和委员带着“不信春风唤不回”的信心和决心提交了《抢救中年知识分子》提案,一句“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光更加明媚。近年来政协会上,人们可听到诸如让快递小哥们跑得更安心、让医护人员工作更放心、让教师教学更用心等建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人的力量激发出来,体现了充满活力的“有文化”。

  “有文化”是一种美德。常说百姓心中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推进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丰富基层政协组织的民主实践,按照“民事、民议、民决”的办法,共同讨论解决事关群众利益,如乡村“一老一小”补齐短板、城市旧房改造加装电梯、小区大门设置限高梁等现实问题。通过各种意见的交流、比较、趋同、协调,求大同、存小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每年两会期间,一些民生提案之所以成为“好声音”而广受人们关注,是因为它们情暖人心。一言一举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美德伦理,使大家感觉人民政协就在身边,从而彰显魅力四射的“有文化”。

  人民政协辉煌已历75载,“有文化”已然成为一种传承,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美好期许。进入新时代,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齐努力,继续以“有文化”的精神面貌,让“政协文化”这一特定概念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