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 要闻

“两个结合”视域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2024-11-26 16:13:40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22期 张贤明我有话说
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把握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内生规律与演进逻辑,是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的重要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价值基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魂”,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时代特征。实践也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模式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创造,是实行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同时强调不同党派之间联合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职尽责”。[1]75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搭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平台,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也实现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权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人民政协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制度化平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

  第二,人民政协有效促进了党派团结、阶层团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统一战线的价值,强调联合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统一战线,团结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以协商的方式共谋革命大计,共同擘画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以制度化的形式保障了不同党派和阶层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权利,推动了社会各方面团结起来共同为国家发展而奋斗,并在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扩大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管用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人民政协作为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通过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可以为人民群众表达诉求、提出建议提供制度化平台,助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有利于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与管用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夯实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底蕴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人民政协传承并弘扬了中国古代协商议事的文化传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人民政协继承并发扬了民惟邦本、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孔子倡导“博施于民”,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3]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通过各类工作机制为各界群众广泛参与政协协商提供畅通渠道,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开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就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开展广泛充分的协商,有利于保障各种决策切实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回答了“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第二,人民政协继承了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合”对于个人和共同体发展的意义。“和合”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互融共通。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和民族团结,与“和合”文化倡导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相契合。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人民政协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工作方式,兼顾和兼容多样化利益诉求,在党派关系、阶层关系、社会关系等多重关系的有机协调中推动构建了和谐而非对抗的社会;在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的互动中体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意蕴。

  第三,人民政协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听则明、集思广益的理性协商精神。诸葛亮说:“集众思,广忠益”;唐朝魏徵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苏轼说:“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这些都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虚怀若谷,善于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建议,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人民政协,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商,可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遵循规则、有序协商,体谅包容、真诚协商,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这正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兼听则明、集思广益的理性协商精神。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这既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又是助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三、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势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4]这表明,“两个结合”贯穿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彰显了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逻辑。只有在“两个结合”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更好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强化凝心聚力工作。在利益逐渐分化的现代社会,如何将各方力量凝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和伟大事业,只有不断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程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人民政协作为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牢牢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健全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体系、完善有关工作制度机制、提升委员素质能力,充分发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形成合力的作用,必然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政协力量。

  第二,加强同其他协商渠道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健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平台,加强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协商民主不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的,而是需要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然而不同形式的协商民主的发展不平衡。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协商经验,也具备了较完善的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和规范程序,通过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可以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推动协商民主全面发展。

  第三,健全和规范工作机制和平台载体,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是人民群众利益汇聚碰撞的主要空间,是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5]为此,人民政协要自觉投身基层治理,服务基层治理,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在基层推动营造有事好商量的良好氛围,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立足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和独特优势,结合实际,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面向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渠道,更好凝聚社会治理共识。

  第四,以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实践创新为基础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发展。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理论创新对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越有力。人民政协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应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下积极探索构建人民政协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将人民政协的形成机理、价值意蕴、运作机制、治理效能进行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建构,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协商民主故事,传播好中国协商民主声音,以理论自信促进制度自信,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作者: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

  注 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9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4页。

  [3]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求是》,2022年第5期。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3-4页。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10页。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