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 推进履职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政协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势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认识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切实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履行职能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改进履职方式,增强履职实效,是人民政协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深刻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是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政协肩负着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重要职责,必须把握党和国家前进大方向,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目标,融入党和国家建设大格局,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人民政协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积极健全有关工作制度机制,切实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是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1]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民政协只有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目标,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才能把自身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服务国家治理的效能。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是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新局面的现实需要。人民政协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组织和制度安排,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改革创新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求把握政协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要求,以改革兴利除弊,以创新增添活力,使政协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广大政协委员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提升履职效能。
二、牢牢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的基本遵循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是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的根本前提。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人民政协、怎样建设人民政协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新征程上,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最关键就是要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奋力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强化系统思维、形成履职合力是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人民政协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履职统筹,更好推动政协履职实践。人民政协的成员来自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协商形式和履职方式灵活多样,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在履职过程中强化系统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做好统筹安排、增强整体合力,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水平和质量成效,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强化提质增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3]这不仅是对科技界政协委员提出的时代命题,也是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方向指引。人民政协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中当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人民政协应当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把提高建言谋策实效作为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又借助新质生产力履职,切实提高科学谋策、民主谋策、依法谋策的水平,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以数字化赋能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
数字中国已成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此,要加快形成充分激活数字化智能化、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从而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政协在推进履职能力建设中,要聚焦数字时代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要求,以数字时代的新理念、新思维积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数字化变革,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履职方式变革,推动政协履职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从而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
创造委员履职新模式,开启人民政协履职新篇章。数字化赋能,可以推动人民政协履职不断适应新形势、创造新模式、增强实效性。加快人民政协履职数字化转型,是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因时因势谋划政协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能够将数字技术的精准映射优势、分析预测优势、集成整合优势转化为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发展的优势。广大政协委员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就热点词频、观点聚类、印象表达进行分析,并生成数字画像,为政协精准识别民生痛点、减少服务供给错位提供可能,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全方位提升人民政协履职水平和绩效,拓展协商民主深度与广度,开启人民政协履职新篇章。
搭建数字协商平台,展现人民政协履职新风貌。数字化的发展使协商民主实践得以超越物理时空的局限,克服时间、距离等限制,从而拓宽了协商民主发展的时空场域。人民政协通过搭建数字协商平台,可以破除协商平台孤岛壁垒,推动各协商平台协同联动,形成政协协商矩阵效应,有利于丰富协商内容、拓展协商形式、拓宽各界群众参与政协协商的渠道,提高政协履职透明度和公信力,降低协商民主的显性或隐性成本,提高政协协商资源利用率,从而提升协商实效。同时,依托数字技术多维度处理分析,可以贯通政协履职协作链,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叠加再造效用,探索数字治理时代的共识机制,能够为人民政协建言资政提供高效服务,展现人民政协履职新风貌。
开辟多元路径,搭建凝聚共识新桥梁。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桥梁纽带。委员是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工作主体。通过数字化赋能,能够提升人民政协联系和团结人民群众的能力,使人民政协能更精准高效地收集民意、反映民意,更好成为党委政府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的重要渠道。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利用数字平台,可以拓宽政协委员讲好、宣传好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当代发展故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的渠道,让更多的国内外受众深刻感受到客观真实、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广泛凝心聚力。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科技集团CEO)
注 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1页。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0页。
[3]“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 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载《人民日报》,2024年3月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