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政协第47次双周协商座谈会4月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政治高度认识民族地区就业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发挥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动民族地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就业不仅关系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就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就业难仍然是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关心的问题。
在创业就业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是新疆人,也是天津人”
让更多民族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详情】
当前,民族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务工人员“怕走出”“走不出”。建议切实提高劳动者务工素质和技能,着力规范劳务中介行为,加大就业市场监管力度。
建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着力培养民族语言授课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和通用技能。
围绕促进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进一步优化协同机制,加大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渠道。
以贵州为例,常年约有900万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其中省外劳务输出约600万,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七成以上。
拉面是“中华第一面”。西北各族群众借助拉面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融入城市,靠自己勤劳双手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很多人成了企业家。
如何更好将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是民族地区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的重要选择。
针对现代服务业需求不断提升、专业型服务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建议推动全国性职教和就业资源共享,提升职教人员社会认同,让企业有动力、职校有权力。
我曾被评为天津市外来务工人员十佳模范,2014年和2019年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我是新疆人,也是天津人,我自己的打拼经历就是外来少数民族同胞融入城市的一个缩影。
委员提出关于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议,教育部推出“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可度,持续加大对在校生的就业服务。
要让民族地区产业转移更上一层楼,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民族地区缺乏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已经转移过去的企业形不成产业集群。二是现有财政支持水平还不足以吸引优质产业成规模地向民族地区转移。三是缺乏人才,当地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方式与转移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
目前跨省外出劳动力比例下降,就近就地就业转移比例上升。对于强化对口劳务精准帮扶,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抓好劳务合作。
做好民族地区就业工作,关系民生福祉、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人社部与有关部门、地方一道,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八省区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就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在甘肃甘南州、临夏州调研时发现,民族地区就业压力依然不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两个群体。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观念不新、语言不通、技能不强、门路不广、渠道不畅,需要多点发力,综合施策。